聽說廈門要建中山華僑公園,新加坡晚晴園特地向廈門捐贈了10尊包括孫中山、陳粹芬在內(nèi)的高分子蠟像。目前,蠟像已運(yùn)抵廈門,彌足珍貴。
原來,孫吉龍等走訪晚晴園時,適逢晚晴園改造閉館,他通過新加坡孫氏宗親會,才得以進(jìn)入?yún)⒂^,意想不到的是竟促成蠟像捐贈廈門之好事。
晚晴園建于1880年,又稱“孫中山南洋紀(jì)念館”,是孫中山在南洋的落腳處,也是辛亥革命的海外策劃地。當(dāng)年,新加坡潮州殷商張永福曾將晚晴園提供給孫中山作為新加坡同盟會總部使用。
作為東南亞革命活動中心,孫中山先后8次到新加坡,有3次住晚晴園,最后一次他攜同夫人盧慕貞、二女兒及革命伴侶陳粹芬居住一星期。1994年,這里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跡。
捐給廈門的這一組塑像,是天津美術(shù)學(xué)院藝術(shù)系幾位教授的作品,展現(xiàn)1907-1908年間,孫中山、黃興、張永福、胡漢民、汪精衛(wèi)、林義順、尤列和陳楚楠8人在晚晴園二樓的左廳舉行秘密會議場景。情景中陳粹芬捧茶,她的哥哥、孫中山的保鏢陳和站在窗前望風(fēng),塑像栩栩如生。
作者的《中山公園之行》還得到許多海外華僑支持。在新加坡,陳嘉庚孫子孫女陳立人、陳佩儀也出來接待,幫忙找資料。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當(dāng)年十分支持孫中山,先后兩次捐資1萬塊、5萬塊大洋用于革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