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wǎng)-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王紹亮 見習記者 王晨程)上月底,520和508這兩條中巴線路退市,取而代之的是兩條新公交線路:135、130。不僅車型變大了,檔次也變高了,乘車環(huán)境改善不少。
這只是廈門發(fā)展“大公交”思路的一個見證。公交集團成立6年來,公交車輛和線路幾乎翻了一番,從1982輛增加至3843輛,線路從141條增加至290條,向島內東擴、島外跨越,逐步形成“大公交”格局。
【廈門公交之最】
最長公交車:18米長
在廈門,最長的公交車要數(shù)30輛運行在BRT的快速公交車。這種車型最多可容納160名乘客,原來的12米公交車最多只能乘載92人。
最高公交車:4米雙層
在廈門,雙層公交歷史可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如今只有50輛在10路、26路、80路運營,高4米,荷載92人。
最長線路:791路52公里
如今,廈門290條公交線路中,最長的線路是791路,從新店車場站到杏林消防站,連接翔安、同安、集美三個組團,全程52公里,共有49站,票價只要2元。
【車輛】
成新率75% 將更智能更節(jié)能環(huán)保
提及廈門的公交車型,公交集團技術部負責人黃育森感慨萬千。
在上世紀90年代末,那個時候乘客的特點是不嫌車好與壞,只要能上車就行,沒那么多講究。碰到高峰期,人擠得要命,乘務員喊也沒有用,駕駛員只好下車,從側面幫忙指揮乘客,讓他們一個一個往后面擠。關門的時候,乘客把門給堵住了,駕駛員就站在門外面,確保乘客安全了,再把門往里用力一壓,關好。
“而如今,跟當初卻有天壤之別?!秉S育森說,市民的要求高了,不光要坐得上車,還追求更高的舒適度和便捷度?!肮恍袠I(yè)必須跟著市民的需求提升,市民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就必須越辦越好?!?/P>
當然,這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交事業(yè)分不開。
這幾年來,堅持公交優(yōu)先已成為全市上下共識的戰(zhàn)略。在這樣的背景下,廈門公交車型慢慢變長,容量變大,從8米主要車型,到如今的12米主要車型,甚至還有18米長的BRT。與此同時,廈門公交車型還引領發(fā)展潮流,像自動擋、CNG節(jié)能型公交車也逐漸走上街頭,服務市民。
公交集團主管領導黃種需說,總的來說,公交車變多、變大、變新、變高檔了,成新率達到75%。技術狀況、安全系數(shù)都提高不少,乘客更舒適、駕駛更輕松、車輛更智能以及更節(jié)能環(huán)保。
今年,按照計劃報廢更新500輛公交車,其中新增的不乏節(jié)能型公交車。
【亮點】
交通出行,公交分擔率高居全國第五
黃育森說,今年8月他到貴陽出差,細心地觀察了一下那里的公交車,發(fā)現(xiàn)很多還是前置式(發(fā)動機在車的前部)。這種車型是廈門10多年前的主打車型,2005年在廈門退出歷史舞臺。一個是西部的省會城市,一個是東南沿海的經(jīng)濟特區(qū),公交車型相差十多年。與其說是西部發(fā)展太慢,還不如說是廈門的腳步太快。還有,最重要的公交分擔率,廈門早在2009年就是30.87%,居全國第五。
公交集團2006年成立后,不斷加快淘汰老舊公交車的步伐,一些排放量高和車況檔次低的公交車退出市場,采用低排放、大容量、達到國Ⅲ排放標準的節(jié)能型公交車。目前,全市共3843輛公交車,其中404輛CNG、291輛油電混合動力節(jié)能型公交車占18%,其余均是柴油。
【線路】
翻了一倍多 形成“大公交”線網(wǎng)格局
廈門島內筼筜湖、仙岳山等都是東西走向,隔斷南北方向的便捷聯(lián)系。相對來說,島內城區(qū)的發(fā)展,也是沿著筼筜湖、仙岳山一帶向東蔓延,而公交線路同樣如此。
用公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祥苓的話說,道路修到哪里,公交就通到哪里;新城區(qū)建到哪里,公交就開到哪里。所以,每年新增或優(yōu)化調整一批公交線路,其重點就放在島外、島內東部和南北走向。
早在特區(qū)成立初期,70多輛公交車,10多條線路,就組成了廈門最早的公交線網(wǎng)。絕大多數(shù)線路在島內跑,出島線路最遠只到杏林和海滄東孚,每天最多三四班。
1993年,成立公交總公司時,公交車數(shù)量增加到300多輛,線路二三十條,逐漸開通了到同安、海滄各地的線路,但發(fā)展還是比較緩慢。到2006年公交集團成立時,車輛增加到1982輛,線路達到141條。
公交集團業(yè)務一部林生能說,隨著島內東部新城區(qū)的建設,以及連接島內外的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等基礎設施建成通車,公交線路進行島內東擴和島外跨越,如今達到290條。6年來,公交線路翻了一倍多。
公交集團黨辦主任黃林中形象地說,如今廈門公交線網(wǎng)形成五個組團,島內一個組團,島外四個組團,統(tǒng)一定價,島內組團與島外組團之間聯(lián)系緊密,島外每個組團之間聯(lián)系也很緊密,形成一個“大公交”線網(wǎng)格局。
【亮點】
保障房剛交房 公交已開到門口
早在6年前,島內東部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一片投資熱土,當時很多地方還是農(nóng)村,公交車很少。隨著軟件園二期、五緣灣、觀音山等地的開發(fā),公交車逐漸向島內東擴,增加六七十條線路。比如光軟件園二期,就吸引20多條公交線路在這里始發(fā)或途經(jīng)。
林生能說,他印象最深的是,就是當初島內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區(qū)——高林居住區(qū)交房使用的第一天,4條公交線路就已開到小區(qū)門口,為生活在那里的小區(qū)居民服務。
公交線路還隨著工業(yè)園區(qū)、廈門北站、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和翔安隧道的建成通車向島外跨越,像廈門北站,除了BRT1號線,還有11條公交線路延伸到這里,10條始發(fā),1條途經(jīng),方便廈門北站與島內及島外各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在翔安隧道開通前,只有3條公交線路進島,如今已有9條,8條始發(fā),1條途經(jīng)。
【延伸閱讀】
公交集團6年來車輛投放大事記
2008年,BRT建成投用,選用120輛12米長自動擋公交車。
2009年6月1日起,我市公交統(tǒng)一開啟空調,免收空調費。當時,僅剩1路、10路、26路、80路為非空調車,經(jīng)過技術改造,當年8月1日,廈門所有公交線路都成為空調車,免收空調費。
2010年1月11日,公交集團訂購大金龍?zhí)烊粴夤卉嚭灱s儀式舉行。當年8月份,首批50臺投放在3路、46路、99路。到2010年年底,首批300輛綠白相間的CNG上路運行。
2010年12月3日,公交集團正式投放4輛混合動力客車用于公交運營,標志著廈門“十城千輛”示范工程進入了實施階段。
2011年8月,自動擋公交車開始走向常規(guī)公交線路,59輛投放在19路、88路、109路、123路和855路,不僅起步穩(wěn),乘坐更舒適,還可降低司機的勞動強度。
2012年,70輛自動擋公交車投入運營。